有个理念,即贫困户脱贫了不等于扶贫工作完结,让贫困户长效脱贫才可脱贫致富,正被阜蒙县德一村实践。在阜蒙县建设镇德一村,95户建档立卡贫困户于2016年就已全部脱贫。但村党支部书记徐占利认为,他们虽然眼下脱贫了,可是如果没有个长效办法,还会返贫。所以,不管从村一级基层组织的责任,还是从农机合作社的角度,都要把他们真正管起来,不让他们返贫,大家一起奔小康。为此,德一村做了这样几件事:
第一件,合作社出钱,为贫困户免费耕种、收获。
德一村是一个合并村,有耕地近2万亩,以种植大田作物为主,畜牧业较发达。在2016年贫困户全部脱贫后,作为阜蒙县阔鑫农机专业合作社的理长,徐占利把120户合作社社员召集起来,商讨出一个办法:对于贫困户,承诺2017年至2019年3年实行免费深松、旋耕、播种和收获,有不愿利用社里机械而选择自行耕种的,由合作社出钱,每亩地按免费事项分别补助20元、20元、15元和30元。这个钱,合作每年要拿出8万元左右。徐占利说,这几年,享受到国家农
机补贴,得到了农民支持,合作社得到发展,现在该是反哺农民的时候了,这笔钱今年12月底就向贫困户发放。
第二件,托管土地,给农户保底收益。
开春前,村党支部、村委会按常规召开一年一度的德一村“经济工作会议”,决定了一个事项,即进行农作物轮作,种植一些青贮玉米和牧草高粱。合作社对这些地块在种植和收获两个环节进行托管并收购产品,各家只负责后期田间看管,包括贫困户在内,每亩地给农户保底收入300元,各家地块如增产可按产量续加收益。
克服春旱严重的困难,借助夏秋的几场好雨,全村1200亩牧草高粱和580亩青贮玉米获得好收成。到秋估算,每亩收益平均可达450元,好的可达780元。农户徐海明收益颇多,他家有56亩地交由合作社管理,青贮玉米和牧草高粱均获丰收。一年中,他自己外出干些建筑的活儿,儿子出去当修车工,儿媳出去搞美容美发,家里的事交给妻子料理,日子过得井井有条。这不,还没到村里召开“经济工作会议”的时候,他的妻子就跑来问徐占利,明年合作社还管他家的地不?
第三件,办饲料加工厂,壮大村级集体经济。
徐占利认为,贫困户的情况较为复杂,但大多因患病或缺少劳力致贫,是需要给予一定财力支持的。为此,村里决定创办精饲料加工厂,工厂属于村集体,合作社参与投资建设。12月6日上午,合作社的两台秸秆打捆机早早就出动了。在一大片耕地上,这两个铁家伙一路开过去,秋后立在田地上的玉米秸秆就不见了,隔一段距离就留下一个长方体的秸草捆。这样的秸草拿回去可直接饲喂牛羊。这是合作社为解决农民烧荒污染、易发火灾的“秸秆问题”、今年投资28万元购置的两台秸秆打捆机,化害为利,变废为宝。果然,德一村建设中的精饲料加工厂内秸草捆堆积如山,旁边还有堆放整齐的4000多吨青贮饲料。徐占利自信地说,青贮饲料和秸草都可以赚到较高的利润,将来还要搞精饲料加工,这样,村集体有了实力,扶贫工作就好办了。
谈到党的十九大,徐占利十分激动:“党的十九大关于解决‘三农’问题的论述篇幅较大,让我们看到了农业、农村、农民工作的春天。”他说,在村党支部召开的座谈会上,大家一致表示,今后的扶贫工作要发展“党支部+合作社+贫困户”的模式,注重农业种植结构调整,压缩玉米播种面积,扩大干牧草和青贮类作物的种植,引导推进农业资源转化,发展以猪、牛、羊、驴、鸡为主的畜牧业,让大家共同迈入小康社会,过上更加美好的幸福生活。